山西最后活着的古城: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——代县
我连夜把高铁票改签到太原南,第二天一早拼车杀回代县。 司机一路飙到雁门关脚下,新立的牌子写着“烽燧+6”,我踩着土疙瘩爬上去,风把羽绒服吹成气球,手机信号只剩一格,却清楚看见15公里外的山脊多出一排锯齿。 那一刻突然懂了:古人玩防御是3D的,我们以前只看了平面
我连夜把高铁票改签到太原南,第二天一早拼车杀回代县。 司机一路飙到雁门关脚下,新立的牌子写着“烽燧+6”,我踩着土疙瘩爬上去,风把羽绒服吹成气球,手机信号只剩一格,却清楚看见15公里外的山脊多出一排锯齿。 那一刻突然懂了:古人玩防御是3D的,我们以前只看了平面
漫步于千年古城的街巷之中,仿佛能听见历史的脚步声,这座“充满活力”的古城正安安静静地等你去探寻,
忻州坐落在晋北高原,是山西的“北大门”,左手挽着五台山的佛光,右手牵着雁门关的长风,黄河、长城、太行在此交织出独特底蕴。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排头兵,这里既有原平法兰、定襄锻造的工业根基,也在文旅融合、交通升级中寻找新动能,2026年的一批重点工程正让这座古城加
可几天后,从张掖方向来了支唐军轻骑,尘土未散,带回来的是一地吐蕃士兵的尸体,还有上万头缴获的羊马。
在山西朔州山阴县的雁门关外,一段 36 公里的长城下,藏着 288 座排列整齐的汉墓,更埋着一个传了千年的 "活故事库"—— 广武传说!可有人骂它 "老辈瞎编的野史",也有人哭着说 "这是戍边将士的血泪记忆",今天咱们就扒透这争议拉满的省级非遗,看看它到底是
在中国北方的山峦之间,有一道关隘以险要闻名。这道关隘,古时被称为“天下第一险关”,见证了千年烽烟、壮烈悲歌、王朝更替。1948年的一个春日,就在这里,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——毛主席和叶子龙,伫足古城前,对一块神秘的石碑发生了激烈讨论。这块碑上的两个字,一个明明白
她蜷在冰冷的地面上,身上那件象征皇后身份的明黄凤袍早已被刀伤划得支离破碎,暗红的血渍在雪地里晕开,又迅速被寒气冻成深色的冰碴。
很抱歉通知您!今日小西天门票已售罄,为了您的旅游体验和出行安全,可以前往黄土国家地质公园、中国梨博园、晋西革命纪念馆等附近景区和周边县(市、区)景区,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服务!如有疑问,可以拨打旅游热线0357--6733033。
真相: 10月2日,有网民为博取眼球、吸引流量,在短视频平台发布“近日雁门关发生旅游伤亡事故一死两伤”的虚假内容。经查,近期雁门关风景区未发生游客伤亡事故,该网传信息不实。公安机关已依法责令信息发布者删除不实信息,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。请广大市民和网民不信谣、不
据“山西网络举报”微信公众号10月3日消息,10月2日,有网民为博取关注、吸引流量,在短视频平台发布“近日雁门关发生旅游伤亡事故一死两伤”的虚假信息,引发部分网民关注和恐慌。经忻州市相关部门核实,近期雁门关风景区未发生任何游客伤亡事故,该网传内容纯属谣言。
1948年秋天,毛泽东带人从陕北去西柏坡路过雁门关。车子经过城门时,他指着一块石头上的字让随行的叶子龙认,叶子龙说看不出来。毛主席当场解释这是个"天"字,和旁边的“险”合起来就是“天险”。这事后来叶子龙写进回忆录里了。
山西雁门关是一个非常传奇的地方,杨六郎大战辽兵,萧大侠的父母血贱雁门关,他自己最终也死在雁门关下。抗日战争时期,贺炳炎领导的716团取得了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,打响了120师抗战的开门红。
九月的太原,因一场盛大的马拉松赛事而沸腾。作为“逐马计划”秋天的第一场马拉松,本届赛事不仅是对跑者体能的挑战,更成为融合科技、文化与城市风貌的创新舞台。奔跑盛宴,燃动了一座城,不同年龄、不同国籍的跑者为赛事注入了活力,传递了运动热情,增添了城市魅力。
新华指数研究院山西中心监测显示,8月代州黄酒的全网互动声量为138.98万次,影响力覆盖人数达到1.70亿人次,与上个月相比均实现攀升。今年以来,代州黄酒持续借“文体旅”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,夏天是开展文旅与体育活动的旺季,也成为代州黄酒开展推广、提高声量的契机
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与社会教育功能,安徽省公共图书馆联盟特别策划举办“中流砥柱—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经典战例”主题公益联展。
1转型拓发展 三晋谱新篇 向绿而兴 内蒙古绘就发展新蓝...2烟火气里见活力 夜经济点亮城市新引擎3人才培养如何跟上社会需要(政策问答·回应关切)4太空菜园丰收、开展应急演练……神二十乘组“解锁”多...5众志成城,这就是中国力量!6节前旅游市场热度升温 错峰
以“体育+”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代县通过不断完善体育设施、持续丰富赛事供给、主动提升服务水平,打造了一系列精品赛事。记者了解到,2025年上半年,代县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71.69万人次,景区门票收入突破2200万元。文旅收入的增长,与该县大力推动各类赛
黄河之水天上来,在秦晋大峡谷中奔涌前行,以千年文明积淀,激荡出两岸的“晋韵”“秦风”。只一句“地上文物看山西,地下文物看陕西”,就会点燃无数人的“打卡”热情,先去哪里?